“许多人二十八岁已死,八十二岁才埋”,出版人张立宪的这句话一直都记在朱朝晖的心中。如果说个人理想是一片星空,那么朱朝晖作为一名复合型的出版人才,从未失去过仰望星空的愿望,并始终向着星河的灿烂而前行。

2005年,朱朝晖任常务副主编的《中国海关》杂志获得了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这一奖项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国家级最高期刊奖。青年有为的他本应享受着鲜花与掌声,但他低调的性格让他选择了退于幕后,并在书籍中滋养心性,《读库》就在这期间与他结下了缘分。《读库》的内容扩充着朱朝晖的视野,从电影、音乐、美术、电玩,到宇宙、科技、数学、建筑,再到纪实、历史,无所不可在《读库》中呈现。日复一日的阅读让他明白,人类文明其实非常脆弱,而他想为未来的文明延续爝火微光。就这样,朱朝晖毅然从供职二十多年的单位离职,无缝转会到《读库》担任执行主编。并以自己敏锐的商业洞察与著名出版人张立宪(老六)相互配合,使知名文化品牌读库实现从传统出版公司到次世代信息平台的战略转型,同时,主导了读库与英国未来传媒集团、腾讯公益基金会等知名机构的长期战略合作。

更近的接触让朱朝晖明白了《读库》的思路——即聪明人愿意花笨功夫。而这一方式,也成为了他在摄影方面取得造诣的推手。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朱朝晖在对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到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深度剖析之后,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整理出了一套纪实摄影编辑模型,可用于为一座村镇或一个国家造像。受到《三体》一书的影响,朱朝晖的思维方式被打开,开始面向未来进行“叙事”。他认为,摄影与文字不同,它的优势在于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懂。如果有机会,朱朝晖也会运用这一套模型,来构造一部城市影像史诗来向更多的人讲述城市故事。

跨界写作、摄影、编辑、设计、出版、展览领域的丰富经历让朱朝晖非常清楚文化出版行业所面临的形式。编辑图书的智力投入与回报难以均衡使得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人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品质图书的减少导致了阅读行为的减少,间接让人们的审美能力减弱,这些都在意味着文明的传承面临挑战。针对这一现象,朱朝晖创立了文化出版品牌小众社,汇集业内顶尖编辑和设计师、学者和艺术家,以非常规的工作模式出版精品图书。2019年,由他任制作人的图书《茶书》获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何建平评审奖”,这是国家级图书设计行业最高奖。书籍的获奖评语是“设计隐身背后。一卷在手,宛若手握一盏尚有余温、亦有暖香的清茶”,这正如朱朝晖的性格,不爱哗众取宠,认认真真给予细节的品质,永远保持平常心。

在带领团队方面,朱朝晖坚信“最好的管理是看不见的”。目前他正在完成读库版《工作手册》,他想在《考勤规定》页面中直接写上:“读库没有硬性工作时间,大多工作伙伴在岗的时间是早上十点至下午六点。”在他看来,这就足够。

朱朝晖认为文化出版行业对于未来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不断在跨界中探索文化的展现及保留形态只是希望能够为人类文明之光的延续多做一些事,让智慧的美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