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曾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字,文字是人之精神、文明的象征,诗歌作为最高最凝练的文字形式,标志着人之意志的昂扬,承载着人类精神的传扬。” 诗人、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现场精彩发言时提到,“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架起文化沟通桥梁,共享多彩世界文明!4月17日,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的第五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国际诗人对话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法国等各国诗人、学者,通过视频“云对话”的方式,围绕“诗歌在后疫情时代的嬗变与作用”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诗歌精神、诗歌意义,聚焦诗歌构建精神、塑造生活的价值与作用。
李少君
诗人、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
会上,诗人、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就“诗歌在后疫情时代的嬗变与作用”的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带来了诗歌朗诵分享。他表示,于灾难之中写诗,本身就是一种抗争,就是与病毒的斗争,证明人之精神没有垮掉。疫情期间《诗刊》社推出了“以诗抗疫”系列,后来公开征集,持续了好几个月,最后还选编了两本诗歌选。
“维特根斯坦曾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字,文字是人之精神、文明的象征,诗歌作为最高最凝练的文字形式,标志着人之意志的昂扬,承载着人类精神的传扬。”他认为,大疫之中,围城之中,武汉诗人仍在写诗,本身就透露很重要的信息,诗还存在,人还活着,人类之精神仍然高扬。
李少君提到,疫情期间,他认真研读了杜甫全集。杜甫早年是一个强力诗人,“主体性”非常强大,在他历经艰难、视野宽广之后,杜甫跳出了个人一己之关注,将关怀撒向了广大的人间。杜甫的境界不断升华,胸怀日益开阔,视野愈加恢弘,成为了一个具有“圣人”情怀的诗人,所以被称为“诗圣”。
“杜甫让人感到世界的温暖和美好。比如他始终心忧天下,心系国家,社稷安危,百姓疾苦,在杜甫那里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他自己衣食无着朝不保夕。还有杜甫对儒家理想的坚持,任何困苦都不能阻拦他,他总是带着一种理想主义与乐观精神在跋涉前行,在寻找追求,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有杜甫的博爱与悲悯,他长时间颠沛流离,但仍关心比他更不幸的人,比如‘安得广夏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等这些,都特别打动人。我看到电视里采访一个读者为什么喜爱杜甫,她回答说是杜甫在疫情中予人安慰。确实,读杜甫的诗,他的悲悯与同情心,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李少君如是说。
“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我觉得无论东西方,这个时候阅读杜甫,都会获得人性本身带来的温暖与安慰,唤起人类共同的情感,杜甫的伟大是超越时空与地域的。”